未來,供應鏈的發展必將走上數字化供應鏈發展甚至是智慧化供應鏈的方向,任何企業想要贏得未來的競爭,就必須推動數字化供應鏈的轉型。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存在哪些差距?國內企業應如何縮小差距?智慧供應鏈的“智慧”體現在哪里?等等,針對以上問題億歐物流特此專訪了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國******科學家/中國******代表、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房殿軍。
作為德國物流界華人******人,房殿軍擅長物流工程技術與管理,同時也是國內******個七五規劃物流科技攻關項目業務的骨干,已在物流行業從事35年之久。在常人看來“單調而枯燥”的物流對他來說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行業。
作為機械工程出身的房殿軍從技術理念的角度入手,融合了物流領域中管理、計算機、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識,全面了解物流行業整體概況。多年的研究不止提升了房殿軍的自我認知能力,也讓他充分感受到了物流行業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客戶化定制很重要
工業4.0***早出現在德國,旨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產業變革,主要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達到快速、有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中國制造2025”這一概念2014年首次在國內提出,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之間存在著關聯,德國工業4.0***重要的愿景就是客戶化定制,中國制造2025也要面對客戶化定制,但需要面對客戶化定制的一大難題——物流問題。房殿軍表示主要有六大問題:
******,根據客戶需求涉及到的計劃及調度層面的內容問題,個性化定制當中物流必須從客戶端需求開始;第二,信息一體化問題。工業4.0時期,物流支撐智能制造需將客戶需求與內部計劃及采購供應商等上下游全鏈打通,共享客戶信息,否則物流與信息流不暢通;第三,庫存管理問題。供應鏈上的庫存節點必須清楚,對供應鏈體系中庫存管理的缺失將導致低成本個性化定制無法實現;第四,物流信息實時化問題。物流信息的實時監控能了解貨物即時狀態并進行管控;第五,應急物流方案。面對個性化定制,客戶的個性需求出現問題時如沒有應急方案,將導致生產、制造端出現問題;第六,單元標準周轉器的使用問題。托盤、集裝箱等周轉器具是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的基礎,需要形成標準化后實現全自動管理,讓社會周轉起來。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引導之外,還需要整個行業的協同。房殿軍認為,龍頭企業在這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龍頭企業拉動整個行業和供應鏈上周轉器具的發展,包括托盤社會化功能,推動循環式發展。
目前,中國與德國的物流現狀存在很大差距。在德國,物流行業是***重要的產業之一,每年產值達到2300億歐元,在就業方面也是第三大行業,其創造的就業人數占到德國就業總數的18%到19%。在世界銀行關于物流績效評估體系排名中,德國一直位于前列,甚至曾位列世界******。而中國僅物流成本上就高于其他發達******的一倍之多。房殿軍指出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中國社會物流服務水平整體偏低。物流標準化建設、物流信息化建設、物流容器標準化等都還未成型,而中國物流成本占GDP較高,運輸成本也居高不下,導致物流運作效率偏低;其次,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物流量的不匹配導致貨車沒有實現跨區域協同合作,空載率較高,也間接提升了物流運輸成本;再次,物流技術和人才在物流行業存在較大缺口。很多企業盲目采取“跟隨制”戰略,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尤其是實戰型人才較少,缺乏實戰能力。
針對德國與中國存在的差距,我國政府及企業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房殿軍建議,對于政府而言,加強研發及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是首要,系統支撐國內物流及供應鏈的發展,打造區域的技術和人才的自我造血能力;其次,加強物流標準化,物流是貫穿整個產業鏈的服務功能,如不實現標準化,就無法實現自動化的對接和降本增效;再次,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企業的“跟隨制”戰略導致原創技術型企業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動力受到影響。
對于企業而言,首先,專業化分工很重要,專注于某一領域的企業做到******才能有話語權;其次,企業協同,合作才能產生共贏;再次,企業做事需要踏實,扎實基本功,而不是盲目跟風追求智能化和工業4.0。
供應鏈4.0階段便是智慧供應鏈
如果說工業發展到4.0階段,那么對應的便是物流4.0或者供應鏈4.0,而在這之前的供應鏈1.0發展到供應鏈4.0需要經歷漫長的階段。供應鏈1.0是企業內部功能集成的過程,房殿軍認為在此階段功能齊全但信息不通,供應鏈還局限在企業內部,部門墻的存在導致采購、生產、物流、銷售等部門信息不暢通;供應鏈2.0是企業一體化管理的實現,企業內部部門墻打破,ERP系統、物流系統管理等實現的全流程暢通,但企業墻仍存在;供應鏈3.0是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協同,庫存管理、倉儲、運輸等均實現了流通;到了供應鏈4.0便是智慧供應鏈階段,包括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服務商、提供商、金融服務等實現一體化整合,形成整體價值鏈的網絡體系,包括全流程的數字化透明化管理,走向智能化的發展道路。
房殿軍強調,智慧化供應鏈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一定具備全流程數字化、基于大數據以及新型預測算法實現的透明化、人工智能的智能決策化、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并存的狀態這四大特征。
針對去中心化及中心化并存,他解釋道,去中心化在于供應鏈體系龐大,通過感知供應鏈節點的存在狀態就是去中心化的操作,并通過智能邊緣計算完成節點的智能運作。中心化就在于作為一個整體去做好統籌調度和安排工作,將各個節點的數據收集到供應鏈大腦層面上,從總體做供應鏈的規劃調度,******實現供應鏈整體的******化。
不過在面對智能物流需要滿足數字化、網絡化、柔性自動化、智能化等操作上,傳統供應鏈企業依舊運用傳統物流思維進行物流運作。房殿軍表示,這是因為企業對流程還不夠重視。從供應鏈角度來講,流程是非常重要的,流程中往往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很多高成本、浪費都是在流程中產生的。
如果傳統供應鏈想要不斷走向智能化,首先需要對流程進行全面的梳理,將供應商、客戶、資金流等加入到整個供應鏈的全局中作梳理;其次,梳理完流程后選擇合適的信息與通信技術,并進行技術升級。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武裝,逐步實現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
5G、NB-loT等技術成智慧供應鏈發展突破點
從傳統供應鏈發展到現代化供應鏈,再到數字化供應鏈,******實現智慧供應鏈。在這其中,房殿軍認為智慧供應鏈中的“智慧”主要是體現在:
一,實時感知。智能傳感器及信息采集器對供應鏈上的節點、貨物狀態、貨物信息等的實時感知;二,數據處理。數據挖掘出之后還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例如對貨物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狀況進行識別處理,感知風險并為決策提供進行的評估風險信息;三,智能決策。數據分析后做出正確的判斷或決策,如今在供應鏈體系中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還不能完全實現人工智能的自主決策,還需要人工的參與。只不過決策的依據是系統經過評估后產生的。四,******執行。供應鏈執行起來是按照決策******完成。
總體而言,智慧供應鏈通俗來講是根據貨物狀態進行數據加工處理,然后做出決策并完成一系列動作的過程。未來,供應鏈也必定將走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
房殿軍還向億歐物流描繪了未來供應鏈的發展場景:未來在整個供應鏈中,無人駕駛貨車能夠自主完成貨物運輸;智能物流中心能夠實現完全自動倉儲作業,揀選、包裝、運輸、配送等都能實現無人化、智能化運作。
再加上5G技術和智能物流網技術的發展,其將作為未來智慧供應鏈的一個神經系統,可以看做是智慧供應鏈大腦的神經體系,實時提供信息和進行高效******分析,實現整個供應鏈的調度、指揮、優化,完成供應鏈的智能化發展。
同時,在未來城市產城融合的道路上,城市物流體系也是供應鏈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實現空中地下地上的一個全面為人們美好生活提供所需物資需求的整體配套的供應鏈服務。
所以,未來的經濟是數字經濟,未來的社會是數字社會,未來的競爭也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在對未來美好智慧供應鏈充滿憧憬之時,還需應對和解決現在數字化供應鏈發展過程中的痛點。
供應鏈是一個系統也是一個整體,供應鏈為客戶需求將鏈條上的所以參與者串聯起來,拉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房殿軍認為,企業在發展智慧供應鏈過程中一定要有全局觀,用系統性思維研究供應鏈,跳出自己原來的局限思維去研究整體供應鏈戰略,重新審視其體系;要跨出行業,研究行業供應鏈發展。因為在供應鏈競爭中,戰勝你的可能不是你的對手而是一個產品或技術的出現。所以走出舒適圈,站在更高更遠的地方看供應鏈體系的發展。
******,房殿軍補充道,智慧供應鏈的發展過程中應該還有以下突破點:
******,5G和窄帶物聯網技術(NB-loT)與供應鏈體系關聯很大,在數字化供應鏈建設中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技術基點;
第二,智能傳感技術在未來數字化供應鏈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突破點,實現感知狀態和感知世界;
第三,大數據應用,如沒大數據技術支持,數字供應鏈無從談起;
第四,人工智能和生物群智能技術的發展,如今我們研究的是低端智能部分,未來在物流和供應鏈體系中有重要應用。
除此,邊緣計算、新型預測方法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未來智慧供應鏈的突破點。